栏目分类
PRODUCT CENTER

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大发顶级邀请码 > 新闻动态 > 全红婵退赛后,陈芋汐连夺3金,赛后采访彰显格局,周继红没看错人

全红婵退赛后,陈芋汐连夺3金,赛后采访彰显格局,周继红没看错人

发布日期:2025-08-17 19:31    点击次数:183

在竞技体育的世界里,银牌常常意味着“差一点”的遗憾。

过去四年,陈芋汐的名字总是与“银牌”挂钩——东京奥运会的10米跳台上,她以近乎完美的表现摘银,却因为全红婵横空出世般的表现被掩盖了光芒;一年前的巴黎,同样的剧情再次上演。

当人们习惯性地用“既生瑜何生亮”来形容这两位天才少女的竞争时,2025年的新加坡世锦赛却给出了新的答案。

这次,全红婵因伤缺席。当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“谁能填补全红婵留下的空缺”时,陈芋汐用三枚沉甸甸的金牌给出了回应:单人10米台、双人10米台、混合团体——她不仅扛住了压力,更跳出了属于自己的时代印记。

赛后那句“小红不在,我得担起更多责任”,让无数人看到了这个19岁姑娘的格局。

陈芋汐的体育之路,从一开始就带着点“阴差阳错”的意味。出生在体育世家的她,最早接触的是体操。

母亲工作的体操馆成了她的第二个家,但那时的她体质偏弱,教练不得不为她量身定制训练计划。

有趣的是,这个看似瘦小的女孩却总能用“脑子”弥补体能的不足——同样的动作,她总能最先掌握要领。

6岁那年,一位跳水教练看中了她的身体条件,建议她转项。父亲起初并不支持,陈芋汐自己也有顾虑:怕水、不会游泳、舍不得离开父母。

但命运的手推着她走向了10米跳台。早期的训练视频里,那个抱着胳膊站在跳台边缘、迟迟不敢完成207C动作的小女孩,与如今赛场上行云流水的她形成了鲜明对比。

2019年,14岁的陈芋汐横空出世,首次参加世锦赛就拿下单人10米台金牌。

就在人们期待她延续辉煌时,2020年的东京奥运会选拔赛成了转折点——名不见经传的全红婵以黑马姿态夺魁,陈芋汐屈居第三。

此后,“全红婵时代”正式开启:东京、杭州、巴黎,三场大赛的银牌让陈芋汐被贴上了“千年老二”的标签。

但竞技体育的魅力就在于,没有永远的赢家。2025赛季,全红婵状态起伏,陈芋汐却迎来了爆发。

世界杯分站赛上,她多次站上最高领奖台;新加坡世锦赛,面对临时配对的搭档掌敏洁,两人硬是顶住压力拿下双人金牌。

单人项目中,她更以领先第二名60多分的绝对优势夺冠——那个曾经被诟病“心理素质不够硬”的女孩,如今在关键时刻稳得像座山。

外界总爱渲染“红汐大战”的火药味,但两位当事人的互动却让这种揣测不攻自破。

巴黎奥运会上,她们为了谁先戴金牌互相推让;采访中,陈芋汐直言“双人项目有全红婵在会更安心”,全红婵则笑着说“单人比赛是最怕遇到陈芋汐”。

这种既竞争又扶持的关系,恰恰是中国跳水队长盛不衰的密码。

值得一提的是,陈芋汐从不回避全红婵带给她的压力:“以前我觉得430分就是极限,但看着她跳450分,我也逼着自己往上够。”这种良性竞争,让中国队在10米台项目上形成了“双保险”。

新加坡夺冠后,她特意提到全红婵的缺席:“如果她在,这块金牌的含金量会更高。”

颁奖台上,中国跳水队领队周继红亲手为爱徒挂上金牌的眼神,被网友形容为“老母亲般的骄傲”。

这位中国跳水史上首位奥运冠军,在执教生涯中培养出郭晶晶、吴敏霞等一代代名将,对陈芋汐更是倾注了特殊期待。

巴黎奥运周期,她敏锐地调整训练方案,帮助陈芋汐克服发育关;新加坡世锦赛前,又亲自为她做心理疏导。

当陈芋汐哽咽着说“这段时间我一度怀疑自己”时,人们才意识到:即便强如世界冠军,也会在伤病和状态低谷中挣扎。

但正是周继红和团队“不抛弃不放弃”的态度,让她最终找回了腾空而起的勇气。

社交媒体上,有网友翻出她四年前采访的截图——当时被问及“如何看待总输给全红婵”,她笑着回答:“如果金牌注定是中国的,谁拿都一样。”如今再看这句话,评论区清一色的“破防了”。

或许,体育精神最动人的部分从来不是“碾压式胜利”,而是像陈芋汐这样:见过山顶的风光,也熬过谷底的黑暗,却始终保持着对跳水的热爱与敬畏。

当记者问她“接下来最想做什么”时,她的答案格外朴实:“回去和教练复盘动作,等小红归队。”没有豪言壮语,但所有人都相信:下一次“红汐大战”,一定会更精彩。